2024年11月2-3日,2024年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激光技术,培养激光人才,做强激光装备,助力高端制造”,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主办,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2011计划”)、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激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承办,长三角激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浙江省光学学会、浙江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奔腾激光(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热刺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天弘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机电工程》杂志社协办。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所极端制造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教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副主任、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及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邱建荣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姚建华教授等200余位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领域的行业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论坛现场
论坛同期召开了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议。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军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一洲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琳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朱晓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铸国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肖荣诗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周军研究员、通快(中国)有限公司王杭亮总监、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陈根余总工程师、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李婷总监、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何立东董事长、深圳市联赢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卢国杰副总经理、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朱鹏程副总经理、浙江省燃气涡轮机机械创新中心隋永枫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等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军在会上致辞,他向莅临会议的理事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共建单位表示感谢,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指导,并希望协同创新中心能够进一步凝练方向,明确目标、汇聚力量,积极探索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的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胡军副校长致辞
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姚建华教授做《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汇报》,总结了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校企协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和成果,并介绍了中心下一阶段重点科研任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规划。
姚建华主任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会上,选举产生了协同创新中心新一届理事会。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姚建华教授担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琳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朱晓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周军研究员、杭州汽轮动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叶钟董事长担任副理事长。经过理事会成员讨论、表决,确定了新一届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成员名单。
会上,还举行了新增理事单位的授牌仪式。由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军教授、理事长姚建华教授、副理事长朱晓教授和周军研究员为新增理事单位授牌。同时举行了研究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由理事长姚建华教授、副理事长李琳院士、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一洲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晓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铸国教授为研究生实践基地授牌。
新增理事单位授牌仪式
研究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理事们对中心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围绕激光行业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如何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及资源利用保障等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为协同创新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与会代表就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进行座谈发言
论坛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朱晓教授、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周军研究员、通快(中国)有限公司王杭亮总监、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何立东董事长、杭州喜马拉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赵庆洋董事长作特邀报告,由浙江工业大学姚建华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朱晓教授主持。特邀报告嘉宾从学术前沿与产业应用方面汇报了最新进展,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激光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用以及与国际创新力量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朱晓教授 周军研究员
王杭亮总监 何立东董事长
赵庆洋董事长
论坛特邀报告
姚建华教授与朱晓教授主持论坛特邀报告
会议现场
据悉,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认定建设,立志于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由34家单位联合共建。中心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以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激光制造工艺技术、激光制造核心部件、激光制造智能化装备为主攻方向,搭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一体化纵向创新链。中心主要成果应用覆盖20余省市300多家企业,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领域10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上进行了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 国家教育部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 国家科学技术部 |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